“三环峰会”,习近平中东之行的三个历史瞬间******
(近观中国)“三环峰会”,习近平中东之行的三个历史瞬间
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电 题:“三环峰会”,习近平中东之行的三个历史瞬间
中新社记者 梁晓辉
出席中阿、中海、中沙领导人“三环峰会”,这是外界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中东之行的形象称呼。中共二十大后首访中东、时隔6年再访沙特,中国元首外交此行中的三个历史性场景,定格了中国与世界密集互动的可感瞬间。
“中国色”的天空
战机护航、礼炮鸣响、王室迎接……7日,当习近平中东之行的脚步踏上沙特铺就的紫色迎宾地毯时,象征中国国旗的红黄两色彩带划过天空,中沙友好的又一个历史性画面定格。
一片“中国色”的天空,是沙方精心准备的最高礼遇,向世界传递这次跨越7600公里“握手”的热情温度。此行,习近平为传承友谊而来,为开创未来而来。
“中方把发展对沙特关系置于外交全局尤其是中东外交的优先方向”,习近平在访问中指出。萨勒曼国王则表示,中方的利益也就是沙方的利益。
双边关系的优先级在“中沙峰会”时间里进一步确认提升。双方商定每两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一次元首会晤,将中沙高级别联合委员会牵头人级别提升至总理级,签署20份合作成果文件……
世界瞩目这次中沙之间的历史性“握手”。石油,但不仅是石油,有外媒称,沙特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,中国也仍然是沙特石油的主要买家,“但这只是拼图的一部分”。
此访亦铺展了中沙全景式多领域的合作,从5G通信到合作探月,从投资司法到人文交流。双方尤其强调,继续加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同沙特“2030愿景”的对接。
“2030愿景”被喻为“沙特式改革开放”,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多元化,其最重要途径是发展制造业,而中国正是世界公认实力强劲的制造业大国。
评论称,中沙合作进入更广阔的历史机遇期。
两张历史性合影
“习近平此行不仅事关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领头羊——沙特的关系,而且事关中国与拥有5亿人口的整个阿拉伯世界关系的未来。”有外媒观察说。
9日,习近平中东之行第三天。两张合影,定格了新时代中阿关系的历史性瞬间。
一张是参加首届中国—阿拉伯国家峰会的领导人合影,一张是参加首届中国—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的领导人合影。照片中,习近平同与会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并肩而立,大家面带微笑。
两场峰会均为首次召开,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,既是双方传统友好的水到渠成,也是未来合作提升之所需,外界称“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”。
习近平在上述两峰会上分别提出中方对加强合作的构想,包括中阿务实合作“八大共同行动”、未来3到5年中海合作五大重点领域等,得到与会各方响应。中阿峰会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,中海峰会决定建立并加强中海战略伙伴关系。
“正如你们今天在中阿峰会上看到的,我们所有人都对建立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有着强烈的兴趣。”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表示。阿曼《祖国报》社长马哈尔则说,中海峰会上,中国道出了海湾阿拉伯国家人民的心声。
中国巨大的感召力在两场峰会上尽显,也显示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1/4的两大力量,正朝着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进。这将在世界版图上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。
一次次打开的门
峰会时刻外,习近平中东之行的工作时间,几乎被密集的双边会见所占据。
最繁忙的时候,从9日8时到12时,一上午有7位外国领导人接连走进中国代表团驻地。而习近平当天,一共会见了近20位外国领导人。
会见厅一次次打开的大门,见证着世界与中国一次又一次的“双向奔赴”,也定格着中国元首外交的一个个历史性瞬间。
“中方在国际场合秉持的立场正义公道,提出的倡议主张积极且富建设性”“中国始终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,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,致力于为全世界人民谋福祉”“很高兴有中国这样的伟大朋友”......
从前来的各国领导人眼里,世界看到这样的一个中国——和平、正义、友好……
中国也用自己新的发展,为世界带来新机遇。战略对接、深化合作、“一带一路”、命运共同体......在习近平“面对面”的讲述里,踏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中国,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。
“推开中国的大门,各国预见一个更好的自己。”有评论如此指出。
这是中国的吸引力,也可以解答为什么从巴厘岛到曼谷再到利雅得,中国所在之地,宾朋纷至沓来。据统计,三次出访中,习近平已累计与40多个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见。
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,新朋友越来越多,老朋友越来越铁。你来我往中,正是中国与世界的相互成就。(完)
意学者:全球治理面临挑战,“中国方案”务实践行多边主义******
中新网北京1月5日电 题:意学者:全球治理面临挑战,“中国方案”务实践行多边主义
记者 陈彩霞 孟湘君
2022年,世界局势加速演变,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,国际保护主义、霸权主义势力不断抬头,2023年世界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新局?中国又如何以自身行动,继续担任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?
意大利洛伦佐·梅迪奇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法比奥·马西莫·帕兰迪近日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,2023年影响全球局势的变量众多,如地缘政治、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等因素,而多边主义的缺失,是影响整个国际关系走势最重要的因素。他指出,在此大背景下,中国将以务实态度倡导各方平等对话,着眼于弥补全球治理缺失等问题。
“乌克兰危机是更大冲突的缩影”
当前,乌克兰危机仍在继续,和平谈判曙光难现。帕兰迪认为,乌克兰危机不是局部危机,而是俄罗斯与美国、北约等国之间更大冲突中的一部分。其根源是美国挑起的地缘政治对抗,背后目的,在于美国企图维护其全球霸主的单极国际秩序。
帕兰迪指出,当前,西方正在以“非常激进的”方式援助乌克兰,且没有公开任何合理和明确的未来路线图,更不会真诚地去寻求解决方案。因此,短时间看不到乌克兰危机结束的趋势。这场冲突,下个月不会结束,可能甚至2023年内,都难以结束。
虽然土耳其、中国等负责任的第三方国家,试图从中斡旋帮助解决这场危机,但能对局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,是直接对垒的俄乌双方。
“西方孤立于世界一体化进程之外”
当前,欧洲和美国并未践行多边主义,拒绝俄罗斯的融入,导致全球治理存在缺陷,帕兰迪强调,美国无异于是在营造一个“新的冷战环境”。
帕兰迪强调,在强大的西方体系之外,世界其他国家正在增加相互依存度,并希望找到打破冷战思维的方法。但事实上,西方正采取孤立的方式发展。因此,环顾当今世界,帕兰迪指出,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孤立的西方,以及一体化程度加深的亚洲。
亚洲国家之间正不断呈现新的相互依存度和一体化进程,中印俄以一致对外、可持续的方式与世界其他地区建立联系。如,在一些国际会议上,亚洲国家与拉丁美洲、非洲积极互动举行会谈。近期,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会面也是如此,充分说明这种西方之外的一体化进程在转变和发展,而西方正在将自己孤立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新一体化进程之外。
“美国要首先摆脱对华冷战心态”
谈及大国关系发展趋势,帕兰迪认为,如果以华盛顿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改变自己的(冷战)思维和外交政策,支持各国相互尊重、相互依存,根据新的世界力量平衡改革全球治理体系,像中美关系这种重要大国关系中的问题,就不可能解决。
他指出,一方面,中国正在以一种积极的、意义重大的方式努力,以促进多边主义、各国相互尊重和实体经济合作。
然而,另一方面,美国却采用几近对抗、保护主义和滥用经济制裁的方式对待中国等国。因此,如果美国不能首先出发,摆脱这种冷战心态和封锁逻辑,中美关系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。
“中国外交务实践行多边主义”
中共二十大后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密集开展元首外交,先后会见德国、古巴、蒙古等国领导人,随后出席二十国集团和亚太经合组织两大峰会,并出席首届中海峰会,取得丰硕外交成果。
帕兰迪认为,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和信号,显示出中国想要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想法和意愿,证明了中国正为践行多边主义而努力,不会歧视任何国家,正在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。
他进一步指出,中国的这些外交努力并不掺杂任何负面因素,主要是增进相互理解,从相互尊重出发,着眼于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,如各国发展差距和全球治理缺失等,这是中方的重要目标。
帕兰迪强调,2023年,如果中国能顺利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,它将继续为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加强欧亚一体化做出努力,并再次为世界实体经济复苏与发展做出贡献。
帕兰迪认为,中国一直秉持务实态度,倡导与世界各国展开平等对话,帮助各国解决发展差距问题。中国的做法,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很多认同,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事务时采用的“中国方案”。帕兰迪相信,这是帮助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关系实现“真正民主化的唯一途径”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